叶橹
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的交流,离不开语言的交流。语言就是一种话语,而话语的产生,都是在特定的环境和情景中发生的,所以我们要特别关注语境。就是说,某一句话是在什么样的环境和情景中说出来的,必然有特定的针对性和目的性。同一句话,在不同的情况下说出来,都具有不同的意义和内涵。这就是我所特别强调语境的原因。
【资料图】
不妨举一句极普通的话:“人老心不老。”这句话如果是出现在互相调侃或说荤段子时,大概就是针对某些所谓“老不正经”的人而说的。它也许没有特别的恶意,但一定是针对男女关系而说出来的。但是如果是在谈论某些仍然坚持在努力工作的科学家、工程师、文学家时,这个“人老心不老”的话语,便是一种充满敬佩之情的赞叹了。
所以,同一句话,在不同场合中出现,却可以呈现迥异的内涵,我们才不得不注意语境的特定性和它的作用。
还有一种情况,同样一字不差的,因为人的语气之不同,也会呈现出完全相反的效果。多年前我在高邮师范任教时,在讲授《大堰河——我的保姆》一诗时,讲到艾青被从大堰河家中接回家时,艾青写道:“大堰河,你为什么要哭?”我说,这是一句感情深厚又凝重的话,我们在朗读时,必须要把这种情绪传达出来。如果你不理解这种情绪,反过来以斥责的口吻读它,那就是效果完全相反了。当我试着用凶狠的口气读这一句时,全体学生都哄堂大笑了。可见语境和语气对于表达话语的含义,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。
也许对于诗歌而言,话语对语境的理解,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。我在听一些人朗诵诗歌时,经常会感到,有的人大概只是认识诗行中的文字,而对诗歌语言的感情蕴含似乎毫无所知。他们也许认为,诗歌要表达的感情,一定是属于气宇轩昂的雄心壮志,或者就是什么积极向上的优美感情的;所以他们口中吐出来的诗句,永远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优美之声。我曾经听到过一位朗诵者在朗读“答李淑一”的词时,居然以极其雄壮的气宇轩昂之声念道:“我失骄杨君失柳,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。”当时我不禁感到一种悲哀。试想想,这是一句怀念牺牲亲人和战友的诗,怎么会以如此的声势出现在听众面前呢?如果细心地体验一下这首诗的感情节奏,它应该是从低沉悲痛的情绪开始,逐步向释怀宽慰的过程进展,进而达到后面的“问讯吴刚何所有,吴刚捧出桂花酒”那种浪漫主义情怀的对生命终极性意义的追求。所以我当年执教时,总是对学生说,读一首诗,首先你要进入它的诗境,然后体验一下它的感情节奏,只有真正体验理解之后,你在朗诵它时,才会呈现出它的感情状态和思绪的起伏,否则就容易表达出与原诗的意思相距甚远的感情状态。
之所以想到话语的语境这个话题,是因为我们不管是在日常生活中,还是在阅读文学作品中,经常会碰到“语境”的状态。有些话语,是在特定的状态下产生的,如果换了另一种环境,它们也许就不会产生。在某些特殊的历史环境中,为什么有的人会因言而获罪,就是因为有些居心不良的人,把一些平常开玩笑时的“话语”,有意地加以歪曲和诠释。
不妨在最后开一个玩笑。鲁迅笔下的阿Q,当他对小尼姑说“和尚摸得我摸不得”时,是一副何等下流的痞子相,可是在他被绑赴刑场枪毙时,居然脱口而出:“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!”你会感到意外吗?那么,究竟哪一个阿Q是真实的阿Q呢?
人性复杂,语言亦如是也!
作者简介:
著名诗评家,扬州大学文学院退休教授。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