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,新能源开发进度不断加快,可利用土地资源规模大幅缩小,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目光转向尚未开发的水域环境,水面光伏、海上风电等形式迎来发展新动能。
就在近期,中石油最大水面光伏项目——冀东油田分布式自发自用光伏发电项目实现阶段性投产运行,高96、高88-9、柳20、柳122四小块区域陆续并网发电。据介绍,该项目建设规模达40.97MW,年均发电量预计可超5400万千瓦时,折合成标煤约等于减排二氧化碳近4.6万吨。
而凭借不占用耕地、规模化开发前景广阔等优势,水面光伏正成为光伏产业中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。甚至有预测称,在寸土寸金的未来,无地可用等因素或将推动漂浮式水面光伏电站成为主流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经济、环保效益明显,水面光伏成“香饽饽”
为兼顾渔业养殖、拓展水面光伏模式的增收渠道,“上面发电、下面养鱼”的集约发展模式正在沿河、沿海地区兴起。
如位于江苏如东的10MW“渔光一体”项目,由通威新能源投资建设,于2017年并网运行,至今累计上网电量达2.3亿千瓦时,实现了“鱼、电、环保”三丰收。有这一项目成功经验加持,通威在滨州再投入开发300MW的“渔光一体”项目,为全国单体最大,预计通过发电上网及养殖年均可获得收入约1.5亿元。
此外,水面光伏与采煤沉陷区的融合也为废弃矿坑修复打开了新思路。如三峡集团在安徽淮南的实践,充分利用沉陷区丰富的水面资源,以光伏为切入点,集中力量打造新型能源基地。按照规划,项目建成后,每年可提供1.5亿千瓦时的清洁电能,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,环保效益显著。
在项目负责人看来,通过水面光伏电站的合理布局,还可以有效抑制藻类的过快繁殖,再结合“渔光互补”模式改造水体,可构建起完善的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浅水湖泊水生态系统。
10多年来,光伏发电成本下降了90%以上。相关机构推算,2019-2024年间,全球“水面光伏”的需求量预计将以年均22%的速度增长;2022年,“水面光伏”新增装机容量将占全球所有光伏新增装机容量的2%。
发展势头如火如荼,却遭环评“泼冷水”
5月,水利部印发《关于加强河湖水域岸线空间管控的指导意见》,明令禁止在在河道、湖泊、水库内建设光伏电站、风力发电等项目,对在湖泊周边、水库库汊建设光伏、风电项目的,要科学论证,严格管控。同时,项目建设“不得妨碍行洪通畅,不得危害水库大坝和堤防等水利工程设施安全,不得影响河势稳定和航运安全”。
文件提出,将对增量问题“零容忍”,对存量问题依法处置,对历史遗留问题科学评估,也并非“一刀切”。显然,未来以河道、湖泊、水库主要水面为建设场地的项目将不会再提供过审批,且之前完成的项目也将面临拆除。这一意味着,业界此前基于大水域面积估算出的水面光伏装机量将大幅缩减。
也有专业人士认为,国家层面要求的出台反倒给行业设定了统一的建设标准线,“湖泊周边、水库库汊地区”还存在很多操作空间,各地此前对于涉水光伏项目“一刀切”的情况将有所改善。况且采煤沉陷区等场景也并未被纳入禁令范围,以及一些不涉及行洪安全的“河道、湖泊、水库”均有推广水面光伏的可能。
不过话说回来,继水利方面“三不”要求出来后,水面光伏对水体的污染问题预计也将被纳入考量范围,而对行业来说这既是挑战,也是抢跑的新机遇。
标签: